341万考研人的集体“厮杀”结束,面临史上最难最难考研季。升学之路,面临高压,而与此同时国内读研VS国外读研的话题再次被提及,成为又一批人摆在面前的艰难选择。那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位,就一定要好好看看小编接下来的分析。
国内考研VS国外读研:备考
如果你选择国内考研,通常是在每年12月份进行一次统一的笔试。如果笔试成绩不OK,来年3月份的学校面试基本上无缘了。
关于笔试,涉及的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大学数学+专业课,只能选择一个学校,根据分数录取,有服从调剂的机会。分数在考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考定终身的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
通常来说,考研党不喜欢把战线拉太长。大多时候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准备,有的人则是到大三下学期才开始,这样算来,备考时间多为一年到一年半时间。
如果你选择国外读研,备考的时间可以说非常的“灵活”:准备早的,从大一就坚定目标规划准备;最迟的从大三一开始就要筹划了,因为出国读研需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并不是短时间就能立马有成果的。以美国研究生为例,申请过程中,需要你的本科GPA、雅思/托福成绩、GRE/GMAT或其他学术方面的成绩。另外申请过程中,你的PS、CV、实习/科研经历等软性文书材料也是必要的。与国内不同的是,你可以同时递交多所院校申请,选择性会更大一些,能就读的机会也更大一些。
这样算来,留学准备时间一年半到四年时间。虽说有些同学也许大三下学期才开始有出国想法,看似时间上不太晚,但等到大四上学期忙碌紧凑的申请节奏,压力就非常大了。
国内考研VS国外读研:钱
无论是国内读研还是出国读研,大家希望在研究生阶段提升自己的学术实力、就业竞争优势或者院校背景的想法都是不谋而合的。
说起国内读研的直接优势,最直接的显而易见就是花费少,经济压力小。学术型硕士每年的学费在8千-2万元左右,而专业型硕士,和选择的专业直接相关了。再看看奖学金方面,总体来说覆盖比例挺大的,如果能努力拿到全额奖学金的话,你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可以过得“有点滋润”了。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选择国内读研,未来你和国内的就业市场联系会比较紧密,通过导师、学校推荐等方式,在读研期间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在就业方面,可利用的人脉资源相对较多。
而对于选择出国读研的你来说,无论是热门的美国、还是加拿大英国日本澳洲,每年的学费成本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无论是学费还是日常花销方面,国外确实要比国内多很多,具体数目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你要读的专业、学校、所在地的差异而有不同。
费用来说,很多时候需要家里支持,有些学校有些专业会提供部分奖学金申请名额,博士通常是可以申请全奖的。总体来说,费用确实是值得深思熟虑的因素。
国内考研VS国外读研:时间成本
读研究生的时间成本也是你需要考虑的维度。单从硕士学位来说,选择国内读研,通常需要2-3年的时间。而选择出国留学,时间周期通常是1-2年。比如英国的研究生大多是1年,美国的部分研究生专业也是约1年时间。
当然,所有情况都得考虑能否顺利毕业的情况。这几年,各类高校针对研究生阶段不良表现的学子,惩罚力度还是很大的。延长毕业周期,甚至取消学位的情况也是有的。而对于去国外大学读研,能否修满学分顺利毕业,也是一项考验。
国内考研VS国外读研,未来发展
很多同学选择出国读研,也是希望能去更高一层级的高校受到更好的提升。所以说想考上211、985的竞争压力相当大,因为在科研能力、社会影响力、理论研究水平方面来说,它们确实比普通院校有天然的“优越感”。在今年的秋招过程中,很多院校背景普通的同学,深深感受到来在国内外名校学子的“压迫感”。因此,这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同学为了能考入理想大学,选择二战甚至三战。
如果能有一定经济基础条件支持,把读研视野放眼到海外的人越来越多。根据2017年部分高校本科生升学情况,部分学校的出国(境)留学比例甚至超过了国内考研比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暨南大学。
各类就业报告也纷纷展示了海归在整体就业环境下的优势了,比如被国内企业普遍认可的外语水平、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中国,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
其实,不管是选择国内读研,还是出国留学,你希望通过不断深造提升,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选择可能性的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