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可以从《中央日报》实施的大学评估中一见端倪。在过去25年进入排行榜的大学名单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这些大学都会积极响应时代要求,不吝进行投资。
汉阳大学ERICA校区2013年排在第12名,2014年排在第17名,从2015年开始连续四年稳居前十。而推动这座所谓“分校”进入前十的原动力就是将教育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的“校企合作”。汉阳大学(ERICA校区)副校长金于胜表示,“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构建起了一套比其他大学更加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机制”。该大学从1997年开始吸引外部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校区进行科研,目前已经吸引了180多家企业入驻。
这一努力结果在《中央日报》实施的大学评估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在今年的评估中,该校在“平均每位教授的校企合作收益”指标中排名第二,在“实地实习参与率”指标中排名第一,在“毕业生创业活动”指标中排名第五。金于胜副校长表示,“得益于大量企业入驻校园,学校的创业气氛非常浓郁。我们还参考外国优秀大学的做法设立了大规模创业空间”。该校设立的1210平方米(367坪)创业空间“Knowledge factory”可以与一个实际生产产品的真正工厂相媲美。
大学评估的结果显示,没有大胆的投资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已经跻身最上游的成均馆大学就是如此。成均馆大学1997年排在第11名,此后每年都在上升,今年已经上升到第二名。
成均馆大学企划协调处处长宋城镇说,“大学竞争力取决于大学的可持续投资力度”。成均馆大学2015年建立了名为“N中心”的科学研究中心。N中心拥有韩国唯一一套用于人体的“7T核磁共振”设备,售价达120亿韩元。得益于此,甚至有不少外国知名教授因为看中N中心的科研环境而跳槽到成均馆大学。
中央大学也从1998年的第17名起不断上升,从2013年开始每年稳居前十,2016年和2017年更是上升到第7名。而发生这一变化的起因就是该校在2008年变更法人后进行的一系列积极投资。随着投资的不断进行,宿舍、图书馆、教室、研究室等学校设施均得到了大幅改善。
学校加强了对教授研究业绩评估的严格程度,并对学生的毕业条件进行严格要求。这一努力促使学校的论文和就业成绩大大提升,人们对学校的评价也大幅好转。在面向1100名企业人事负责人和高校教师等群体展开的好感调查中,中央大学今年已经上升至第七名。
庆熙大学也不断聘用新的教授资源,改善教育环境。现在该校已经成为首尔市内四座法定教授比例超过100%的私立大学之一。庆熙大学的创新方向为“国际化”,在积极吸收外国留学生的同时还大幅增加了外籍教授数量,每年都会与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外国知名学者进行共同研究或演讲,并会与联合国合作开展大规模学术大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仁荷大学也从1998年的第20名上升到2017年的第八名。虽然不是位于首尔市内的大学,但该校不断强化竞争力,通过选拔20多名拥有卓越科研能力的教授给予特别支持来增强学校的优秀科研成果。为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学校按照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等不同就业方向分门别类成立学习小组,并面向就业失败的毕业生提供面试和自我介绍撰写指导,对学生们进行细致的就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