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研究生申请已经收尾,2024年的研究生申请也进入了准备阶段。要知道港校在研究生招生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跟内地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同学们如果想赴港读研,就要做足“功课”啦!下面为大家总结了香港硕士申请常见的四个误区,一起来看一下吧。
图源摄图网
误区一:香港硕士申请比欧美更容易?
很多同学觉得和欧美国家的研究型硕士相比,申请香港的研究型硕士会更加容易,因此在准备方面会比较放松,把香港读研作为去不成欧美的备选。但实际上香港研究型硕士申请难度堪比欧美名校,有些学校和专业甚至更困难。
香港硕士学位大体上可以为两类:授课型硕士(Taught Master)和研究型硕士(Research Master)。前者是以修读指定的课程为主,完成每个科目的要求就能毕业,后者则是以研究为主,在修读必须课程之外仍要完成一篇研究论文才可以毕业。研究型硕士对于那些希望就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是增强专业能力和申请竞争力非常好的选择。
待遇好名额少是港校研究型硕士招生的一大特点。攻读研究型硕士的学生在就读期间会获得的每月约1.4万港币的生活津贴(需申请),相当于从事一份香港本地的全职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由于在学位和额外补贴方面占有很大优势,这类硕士项目的申请竞争也是十分激烈。而且,绝大多数院系或学院每年招收的研究型硕士的名额都是个位数。如果该项目有学生未能顺利毕业或是科研经费有限,部分院系甚至会在某些年份取消全奖类学生的招收。
研究型硕士课程内容以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为主,对独立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都较高,而且申请人的研究方向需与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密切关系。所以,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想申请研究型硕士成功率比较低。
误区二:香港教育模式十分散漫宽松?
不少人认为,在香港读研究型硕士,没有导师催着学生看书学习,所以比较自由散漫。其实不然,如果想要一年内顺利完成课程,那无形的力量就催使学生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型硕士则以做研究为主,更注重理论性。学校指派导师监督学生的研究工作,但导师仅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进行课题研究,最后写成3-5万字的学位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硕士生虽然课程不多,可是全英文授课,课后还要看大量的英文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到凌晨是家常便饭。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真正上升到了理论和学术研究层面,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如果不在上课前预习完几十页的知识,可能整节课都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
误区三:香港授课型硕士只有一年?
很多学生想到香港读一个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镀金,网上通常也宣传授课型硕士为一年制。但是其实授课型硕士根据每个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为1-3年不等。授课型硕士的特点是只要学分修完就可以毕业,最长不超过三年。授课型硕士发的学生证是两年的。但为了节省时间,绝大部分同学一般都是提前修完学分,争取一年毕业。 授课型硕士的优点是学制短,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业压力相对较小,课程设置更贴近职场需要,保障学生今后工作中学以致用。对于不打算从事研究工作、职业规划非常明确的申请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一般一年就毕业,所以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专业知识学扎实依旧是个不小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误区四:香港只须报考热门专业?
选择到香港读研的内地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还是以大热专业为主,如金融、经济、新闻、法律、计算机专业等。然而,你是否了解这些热门专业的招生情况呢? 热门专业招收很大比例是香港本地学生,所以并不容易申请。如果刚好某个热门专业符合你的兴趣爱好及本科背景,那热门专业会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如果仅仅是跟风选择热门专业就太不理性了,一来不少热门专业留给内地学生的名额不多比较难申请,二来未必适合你。 和很多热门专业相比较,不少理工科专业和 人文社科类的基础学科在香港相对受到冷遇,甚至一些在内地很走俏的理工类专业,都相对很少同学关注。事实上,这些在香港被忽视的学科的潜在实力也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