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公热”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留学生及家庭开始关注一个问题:留学回国后,是否有望进入体制内工作?
近日,财政部发布《2025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和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公告》!在这份备受瞩目的“国家队”名单中,出现了不少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学子们!
在公示的80名拟录用人员中,有10位最高学历为境外硕士研究生,占比高达12.5%。
这些被国家核心财经部门选中的海归精英,他们学了什么?毕业于哪里?这背后反映了哪些硬核的选拔逻辑?
财政部名单中的海归力量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公示公告,这10位拥有境外硕士学历的拟录用人员,他们的毕业院校分布如下:
新加坡(2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中国香港(2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英国(3人): 利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澳大利亚(1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日本(1人):早稻田大学
法国(1人):法国凯致商学院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被录用的海归硕士,毕业院校均为世界知名学府,涵盖了亚洲、欧洲、澳洲的顶尖教育资源,也是众多中国学生的热门申请院校。
海归考公有哪些独特优势?
首先,海归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在海外学习生活,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规则和标准,这对于处理涉外事务、制定国际化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财政部门参与国际金融组织事务、国际经济关系协调等工作时,海归的国际视野能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海归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容小觑。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交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这在对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是极为宝贵的能力。在财政部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项目洽谈、信息交流等活动时,海归能够充当桥梁和纽带的角色,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者,海归在专业知识结构上也有一定优势。国外高校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设置紧跟国际前沿动态,海归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后,往往能掌握更先进、更实用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例如在会计与审计领域,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方法的海归,能够为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财政部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财政部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财政收支管理的核心部门,其职能决定了它对人才的专业背景有着特定的偏好。虽然具体岗位要求各异,但通常高度集中在以下领域。
会计与审计 (Accounting & Auditing)
负责国家财政预算、决算、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等。需要极强的会计准则理解、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实务能力。
金融学 (Finance)
涉及国家公债发行与管理、财政投融资、金融市场监管协调、国际金融组织事务等。需要扎实的金融理论、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知识。
经济学 (Economics)
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财政政策研究与制定、税收制度设计、国际经济关系等是核心工作。需要强大的经济理论功底、计量分析能力和政策敏感度。
财政学与税收 (Public Finance & Taxation)
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预算管理、税收政策制定与执行。专业性极强。
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Public Administration/Policy)
侧重于政策分析、项目评估、政府治理等,通常需要结合经济或金融背景。
法学 (特别是经济法、财税法)
财政法规的制定、解释与执行监督。
不难看出,会计、金融、经济学是财政部人才需求的核心支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拥有这些领域高质量教育背景的留学生,更容易受到青睐。